服务咨询电话010-85986299
您的位置:首页 >> 品牌文库 >> 品牌文化

城市品牌与文化建设(一)

                                  城市化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城市化过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提高到2009年的46.59%,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预测,中国城市化率2015年为52.28%,2020年为57.67%,2030年将达67.81%。年均提高约一个百分点,年均转移农业人口1000万人,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给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正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抓住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发达国家产业向新兴工业国家转移的机遇,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的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减少,以及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决定了今后3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城市化所带动的内需大幅度提升的历史性机遇。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给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城市边缘人口和贫民窟问题、住房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环境问题、文化冲突等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病”问题。作为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城市形象“千孔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重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轻社会、文化设施和文化内涵的“软件”建设问题;重城市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轻非户籍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公共服务等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应当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和软实力建设。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结构和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范畴向创新能力即知识生产能力方面转移,因而,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空间载体,不仅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经济辐射功能,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和社会建设,以建设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为目标,体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更深层次的价值目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的价值观和影响力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导向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几乎一切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制度设计和实施行为。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城市,还是建设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都离不开文化价值观和影响力的导向、凝聚和引领作用,换言之,现代城市建设的一般目标可以统一到城市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之中。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稳定的城市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不确定状态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目标、制度创新和实施途径的设计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在实现上述城市发展所追求的共性目标的同时,还叠加了城市发展中所要逐步形成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个性目标。这种城市共性目标的内涵和个性目标的张扬,就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就此而言,品牌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品质和特色的集中体现。城市品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结构的特点:
  1.品牌是城市的特色形象、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级的特大型城市,还是丽江、义乌、戛纳、威尼斯、京都、布里斯班等中小城市,无不以其形象鲜明,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凸现而为世人所瞩目。特色形象即一个城市的特点和美誉度,它由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多层次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所构成,是城市品牌的外在识别系统。
  2.品牌是城市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如果说,特色形象作为城市品牌的外在识别系统,能够充分展示一个城市的特点和形象,让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城市,从而对这个城市产生兴趣和信心,那么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就是支撑城市品牌不断提升的持续、稳定的内在因素和基本结构。城市品牌深深地植根于城市的制度结构和产业竞争优势之中,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及其治理结构,是保证城市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
  3.品牌是城市的价值观、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的集中体现
城市品牌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它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其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例如,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响亮口号,揭示了和谐、创意、生态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趋向,凝聚了全市人民参与世博会的软硬件建设,成功吸引了国内外7000万观众前往参观游览和访问交流。“创意伦敦”的提出,则使伦敦在顺利实现产业转型的基础上,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返回顶部